国产精品三级一区二区,一本一本久久aa综合精品,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日本特黄特色aaa大片免费

LOGO

中國礦業高質量發展巡禮“甘肅篇” | 地質豐碑聳隴原
更新于:2024-11-11 閱讀: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這一結論在甘肅省得到了歷史性的驗證。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而中國當時被定性為“貧鎳國”,從國外進口一噸鎳要用73噸小麥或15噸優質對蝦,要動用國庫1噸鎳必須經國務院核準、副總理審批。1953年,我國正式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找鎳礦就成了新中國地質工作者們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1958年,金川鎳礦發現;1959年,因礦金川公司成立;20世紀60年代,金川開拓者艱苦創業,建成了我國第一條鎳生產線,結束了我國缺鎳的歷史。2023年,金川集團鎳產量居世界第三,鈷產量居世界第五,礦產鉑族金屬產量亞洲第一,銅產量國內第四,成為甘肅省惟一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同年實現利稅總額176億元、利潤108億元、營業收入3530億元、工業總產值2531億元。

如今,金川集團、酒鋼集團、白銀有色集團并稱為甘肅省有色金屬支柱型企業,特別是金川集團堪稱支柱型企業中的支柱。


1金徽股份郭家溝鉛鋅礦-(2-1).jpg

金徽股份郭家溝鉛鋅礦全景

前不久,中國礦業報社記者到甘肅省,一路調研了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甘肅省地礦局、甘肅省有色地勘局、金川集團、白銀有色集團、金徽礦業等多家單位,看到很多地質勘查、礦山建設的歷史印跡。撫昔思今,礦業的脈搏觸手可及。


01三座城市立起地質工作者紀念碑

20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地質工作者在甘肅境內先后發現和勘探了白銀廠銅礦、鏡鐵山鐵礦和金川鎳礦。在發現這些礦產資源之前,這些地方并不知名,甚至沒有名字,因礦設企,因企設市,白銀、嘉峪關、金昌三個礦業城市拔地而起,由此奠定了甘肅省的工業基礎。為了紀念地質工作者的豐功偉績,原地礦部與甘肅省人民政府在鋼城嘉峪關、鎳都金昌、銅城白銀立了三座地質工作者紀念碑,以志其史,以彰其功。

三座紀念碑的正面分別題寫著“紀念鋼城的開路先鋒”“獻給祖國鎳都的開拓者”“獻給銅城的開拓者”,紀念碑背面分別記載了地質工作者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取得卓越找礦戰績的歷程,并鐫刻了重大貢獻者的名字。“獻給祖國鎳都的開拓者”紀念碑碑文記載,1958年,甘肅省地質局祁連山地質隊(現甘肅省地礦局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湯中立等同志,根據報礦材料,在工程師陳鑫的協助配合下,發現了金川鎳礦。2004年5月3日下午,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省代表團討論會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深情地說:“我對金川這個地方是有感情的,如果當時金川不下決心鉆機再往深打孔,就不會有今天的金川。這個誰有功勞呢?湯中立是有功勞的。”據甘肅省地礦局展覽館記載,溫家寶同志1966年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后就分配到甘肅省地質局,在1982年調任原地礦部工作之前,一直在甘肅省地質局工作,并在1981年至1982年期間任甘肅省地質局副局長。湯中立現為我國礦產勘查專家、礦床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白銀市是少有的以貴金屬命名的城市,新中國成立初期被譽為“中國銅城”。因此,會有不少人好奇地問:白銀市真的有很多銀子嗎?明明是白銀為什么又被譽為“銅城”?白銀作為古代貨幣材料,備受重視自是情理當中。據《皋蘭縣志》記載,在明朝洪武年間,這里就有開采金銀的活動,規模最大時,“礦工三四千”“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此設置了采煉機構“白銀廠”,城市因此得名。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宋叔和等人組成的641考察隊對這里進行了詳查,于1953年提交地質報告,確定為大型黃鐵礦型銅礦床。國家把白銀礦床的開發列入“一五”計劃156個重點項目。1953年4月,重工業部西北辦事處成立“白銀廠銅礦籌備處”,1954年9月成立“白銀有色金屬公司”,開始白銀礦床的開發,1956年開始露天采礦大爆破基建施工,拉開了露天礦大開發的序幕。白銀有色金屬礦床以銅、硫為主,伴生金、銀等貴金屬。當時的白銀是“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有溝無流水、風吹石頭跑”的戈壁荒灘,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業者,居無定址、食無定時、行無定點,喝苦水、啃干糧、住帳篷、點油燈、斗風沙、戰寒暑,當年開工,當年就實施了舉世聞名的三次大爆破工程,其中最為震撼的是1956年12月31日的第三次大爆破。這次大爆破開掘坑道5916米、炸藥硐室11933立方米,充裝炸藥9374噸,爆炸面積40萬平方米,巖石剝離量903萬立方米,將上部山體整體削平了50米,塵土和砂石直沖霄漢,高達420多米。這就是當時我國首次、世界罕見的萬噸級礦山大爆破,拉開了白銀露天礦山大開發的序幕。鋼城的“開路先鋒”同樣書寫了一段奮斗的歷程。1955年秋,原西北地質局六四五隊地質員秦士偉等,發現了樺樹溝鐵礦;同年12月,甘肅省委將該地定名為鏡鐵山。為了加速勘探,西北地質局組建了六三四隊(后稱鏡鐵山地質隊),1500名地質勘探隊員經過3年艱苦努力,到1958年10月,完成了樺樹溝、黑溝、頭道溝、白尖、夾皮溝等礦區的地質勘探工作,探明了鏡鐵山大型鐵礦,為建設我國西北地區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酒泉鋼鐵公司提供了資源,酒泉鋼鐵公司也是我國西北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1980年,原地質部授予該隊“地質找礦重大貢獻單位”光榮稱號。


02主力軍找礦成果熠熠生輝

甘肅省是全國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省份之一,省內地層發育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強烈,多期次的構造運動形成了北山、阿爾金山、龍首山、祁連山和西秦嶺等重要造山成礦帶,賦存有金、銅鎳、鉛鋅、鎢、釩、“三稀”和晶質石墨等重要礦產資源。在各條造山帶之間還分布有14個沉積盆地,富集石油、鈾、地熱、氦氣等能源資源。

截至2022年底,甘肅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90種(含亞礦種)。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的134種,占甘肅省已發現礦種的71%;未查明資源儲量的56種,占甘肅省已發現礦種的29%。甘肅省主要有3家地勘單位,分別是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甘肅煤田地質局,看名稱即知其工作重點。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立足“國家所需、甘肅所能”,突出“省內優勢、地方特色”,全面實施甘肅省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提高礦產資源供給能力和保障水平。該局2023年圍繞優勢成礦區帶和戰略性優勢礦種,劃定了“北山銅鎳金礦資源基地”“紅川-西溝銅鎳礦資源基地”“龍首山鎳鈷礦資源基地”,以及“宕昌-西成金銻礦資源基地”“甘南-隴南金礦資源基地”等5個大型資源基地范圍。在劃定的大型資源基地范圍內,填平補齊開展1∶5萬區域地質調查、1∶5萬礦產地質調查,圈定找礦靶區,為區塊優選提供依據;在重點調查區和重點勘查區內選取礦權空白區,篩選成礦有利區域,通過部署大比例尺礦產地質調查,結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快速勘查評價技術及工程驗證,提交勘查區塊;圍繞重點勘查區及重要礦山開展找礦預測,提交具備達到大型資源基地潛力的區塊,撬動各方投資勘查增儲,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自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以來,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共承擔地質勘查項目955個,總經費15.18億元;新發現礦產地72處、礦致異常121處;新增資源量:金96噸、銅7萬噸、鎳4.5萬噸、鐵礦石5126萬噸、釩氧化物68萬噸、晶質石墨562萬噸、螢石127萬噸、石英巖2.26億噸。自2022年以來,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承擔完成的地勘基金項目在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掛牌出讓29個,成功出讓22個,掛牌底價60993萬元,成交總金額86743萬元。該局找礦成果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可,目前有5宗探礦權、10個基金勘查項目已納入甘肅省自然資源廳出讓清單,以達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要求。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建局50余年來,取得了豐碩的地質找礦成果,他們先后發現和探明了甘肅省第一大型鉛鋅礦床(成縣廠壩)、第一大型鎢鉬礦(肅南小柳溝)、第一大型獨立銀礦(肅北石硐溝)、第一大型鉬礦(武山溫泉)、第一大型鎢礦(敦煌小獨山),以及禮縣李壩金礦、金山金礦等超大型和大型金礦床多處,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源保障。該局切實把“國之大者”和地勘事業發展結合起來,錨定工作重點,聚焦重點地區、優質礦產、優勢技術,全力以赴實現找礦突破,確保甘肅省資源稟賦好、產業發展需求大的礦產資源增儲上產。2023年,該局共實施地質勘查項目136個、總經費2.29億元,地質找礦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的總體目標任務是緊密結合甘肅省五大礦產資源基地建設,圍繞北山、北祁連、西秦嶺等重要成礦區帶和大中型礦山深邊部,聚焦重點礦種,優化勘查布局,以金、鐵、銅、鎢、鉬、鉛鋅、銻、新型非金屬材料等礦產為主,并兼顧鋰、鈷等新興能源礦產,部署開展科學研究和找礦工作,力爭在重要成礦區帶制約找礦突破關鍵地質問題上取得成果,在國家戰略性礦產和甘肅省優勢礦產找礦上取得重要進展。“十四五”時期,該局將累計提交金資源量20噸、銅10萬噸、鐵2000萬噸、鉬1.5萬噸、鉛鋅96萬噸。自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以來,甘肅煤田地質局重點圍繞煤炭資源開展勘查工作,開展地勘項目97個,提交查明煤炭資源量26.36億噸,尤其是完成的山丹縣東水泉東煤炭勘查項目提交查明煤炭資源量1.52億噸,為甘肅省緊缺的煉焦用煤。該局按照“以點帶面、重點突破”的思路,開展煤炭、金屬非金屬礦找礦前景研究和靶區優選,圈定勘查靶區100余處;全力配合甘肅省自然資源廳,2022年以來出讓煤炭礦業權47宗(探礦權25宗、采礦權22宗),出讓煤炭資源量超100億噸,實現出讓收益415.54億元;主動靠前服務,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僅用半年的時間,完成了靈臺縣百里東南部煤炭普查,查明資源量2.2億噸并成功出讓礦業權,實現收益42億元,為項目建設提供了堅實的資源保障;集中優勢力量,跟進實施景泰縣郭家臺煤炭詳查和勘探等12個礦權后續勘查項目,合同額5.7億元,目前已有5宗礦權取得了項目核準,新增產能1950萬噸/年。下一步,該局將聚焦河西缺煤地區、中部老礦區深部和外圍,以及隴東地區等重點區域開展地質找礦工作。


03綠色礦山制度體系基本建立

近年來,甘肅省自然資源系統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甘肅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礦產資源規劃、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全過程,全力推進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充分發揮綠色礦山企業標桿引領作用,推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高質量發展。

2018年,原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甘肅省財政廳等六部門印發《甘肅省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方案》,發布《甘肅省省級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和評定辦法》,標志著甘肅省綠色礦山建設由試點探索轉向全面推進階段。2021年5月,甘肅省地方標準《綠色礦山建設規范》頒布實施,綠色礦山建設進入有規可依的新階段。2023年1月28日,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等十三部門印發《甘肅省高質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建立多部門協同管理機制,高質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綠色礦山企業引領礦業發展。自2010年國家啟動綠色礦山建設試點工作以來,甘肅省先后組織4批24家礦山企業開展綠色礦山建設試點工作,探索綠色礦山建設模式和經驗,取得明顯成效。“十四五”時期,甘肅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68家礦山企業入選綠色礦山名錄(其中國家級綠色礦山22家、省級綠色礦山46家),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資源綠色開發和產業綠色發展模式,涌現出金徽礦業郭家溝鉛鋅礦、金川集團白家嘴子銅鎳礦等標桿綠色礦山企業,有力推動了礦山由“工業化”向“生態化”轉變、礦業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資源開發利用由“粗放浪費”向“集約高效”轉變。金徽礦業郭家溝鉛鋅礦作為綠色礦山標桿,在礦山建設前期,開發設計團隊歷時1年,考察學習國內外20多家知名礦山和設備制造廠家,在借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建設“中國領先、世界一流”的“生態型、環保型、安全型、旅游型、數字化”綠色礦山目標定位,精心謀劃、科學實施,按照“避免今后打補丁”的原則,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資源開發全過程,從設計、建設、設備選型等方面一次性建成綠色礦山。


04生態修復成效顯著

甘肅省位于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區、青藏高寒區、東部季風區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處,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區、北方防沙帶建設區、黃河長江等重要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是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甘肅省委、省政府以國家生態建設總體戰略部署為支柱,將“兩屏三帶”國家生態安全戰略中的甘肅功能區細化為“四屏一廊”生態安全屏障:河西祁連山內陸河生態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區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區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黃河地區生態走廊。通過持續開展水土流失治理、森林草原保護、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等重大行動,甘肅省生態修復成效初顯。2020年9月,自然資源部下發《關于開展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就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作出部署。甘肅省自然資源廳以推動甘肅省生態安全屏障、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為統攬,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按照“四水四定”原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編制實施《甘肅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指導全省生態修復工作和市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科學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要依據,以“四屏一廊”生態安全格局為基礎,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以全省國土空間為對象,統籌開展各類生態修復任務。2021年5月,甘肅省申報的“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項目”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實施的10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項目。該項目針對甘南黃河上游黃河流域、洮河流域和大夏河流域3條流域不同的水源涵養特征和突出問題,部署“抑沙-護草-育林-治山-退田-養水”工程,實施范圍劃分三大治理區12個治理單元,項目總投資50.05億元,申請中央財政獎補資金20億元。截至目前到位資金19.5億元,通過護山、保水、治湖、擴林、調田、護草、固沙等措施,完成歷史遺留礦山、土地、濕地、森林、草原等修復治理面積168.45萬畝。2021年7月,根據自然資源部統一部署,甘肅省歷史遺留礦山核查工作全面啟動,通過“三上三下”3輪審核模式,2022年11月,甘肅省成果數據全部通過自然資源部審核,全面查明了全省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的數量、分布、損毀土地面積和權屬、主要生態問題等基本情況。經調查,甘肅省歷史遺留礦山圖斑共計6041個,涉及損毀總面積22508.65公頃。其中未治理礦山圖斑4256個,涉及損毀面積17266.09公頃。截至目前,甘肅省累計投入資金6.56億元,實施56個項目,預期復墾5743.2公頃,治理歷史遺留礦山圖斑1785個。


05展現新氣象開創新局面

資源優勢加速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轉變。截至目前,甘肅省出讓礦業權526宗,成交總價515.10億元。自2022年以來,甘肅省自然資源廳深入分析甘肅隴東煤炭資源出讓遺留問題癥結,研究制定一攬子措施破解,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和創造性的工作。他們通過調整煤炭基準價,按照“即退即繳”原則,成功出讓6個井田,實現收益111.0535億元,使困擾甘肅隴東地區經濟發展十年之久的歷史遺留難題得以化解,202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印發《助力礦山企業紓難解困加速推進復工復產工作方案》,牽頭建立12個省直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議事協調機制,按照“省級統籌、部門指導、市縣落實、分類施策、加快推進”的工作思路,“一礦一策”推進甘肅省360家(省、市、縣)停工停產礦山逐步復工復產,拉動投資31億元,努力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產業優勢轉化。

礦山越來越智能化。龍首礦是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最早籌建、最早開發的礦山單位。近年來,龍首礦按照“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從第一列“5G+無人駕駛電機車”到“5G智能巡檢機器人”上線運行,從智能化“一鍵充填”到“5G+礦區智能供暖系統”,從“井下通風智能聯動”到“VR礦山虛擬實訓安全教育”……龍首礦一直站在金川礦山數字化建設的前沿,目前,該礦已基本實現了生產系統的自動化和管理系統信息化,打造了新的礦山數字化賦能樣板示范工程,為金川礦山高質量發展匯聚了新動力。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示范點特色鮮明。地處隴南徽縣的金徽企業是一家民營礦企,他們特別開設了一個碩大的黨建展廳。“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民營企業的今天。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民營企業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金徽企業相關負責人道出了黨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表示,辦企業不能只是自身發展,一定要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對國家有奉獻、對社會有貢獻、給員工以福祉;堅持愛黨愛國、依法辦企、守正創新、共融共贏,金徽企業才能實現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記者在調研時了解到,徽縣,長征時期紅二方面軍曾在此留下了光輝足跡,任弼時是紅二方面軍主要領導人之一。1950年,毛澤東主席給留蘇學生任湘題詞“開發礦業”,任湘后來成為我國的地質學家、中國地熱之父。“開發礦業”題詞,激勵著幾代人為祖國找大礦、找好礦,任湘表示“題詞早已不再是我個人的私產”。后來,任湘年事漸高,人們才逐漸知道任湘是任弼時的侄子。而在幾年前,記者也曾采訪過任湘。如今在這片熱土,金徽企業已成為甘肅省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示范點,正在積極爭創全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示范點,并已搭建起黨建工作的四梁八柱。公司黨支部推進“六項建設”,即政治建設標準化、組織建設標準化、組織生活標準化、隊伍建設標準化、基礎保障標準化、考核評價標準化。

未來,金徽企業將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續寫時代新篇。(作者:記者 劉艾瑛 通訊員 高嘉蔓 魏耀明 史勇強 王海 王偉)


(本文刊發于2024年11月11日《中國礦業報》和《甘肅自然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