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
扼甘陜川三省要沖的甘肅隴南市,素有“隴上江南”之稱。這里山大溝深,人多地少,又有著豐富的資源、秀美的風景。近年來,隨著交通條件和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曾經深度貧困的隴南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綠色,是隴南的底色,也是隴南人一直悉心呵護的亮色。黨的十八大以來,隴南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全力打造美麗鄉村,綜合治理“兩江一水”,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走進冬日的隴南,記者記錄下幾則綠色發展的故事,感受到隴南人對新發展理念的堅守。
“三棵樹”撐起一片天
雖是冬日,但隴南武都區白龍江兩岸依然青翠,連片的橄欖樹林一眼望不到盡頭。當地人說,這里氣候和土壤條件與地中海沿岸頗為相似,被認為是世界頂級的油橄欖生產帶。
正值油橄欖收獲季節,隴南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3條生產線開足馬力,以每天560噸的鮮果加工量滿負荷運轉。公司副總經理王伍信說,根據國際標準,橄欖鮮果在24小時內壓榨、制成酸度不超過0.8的橄欖油才算品質最好的特級初榨橄欖油。而在祥宇,從鮮果采摘到出油不超過8小時。
王伍信記得,前幾年,市場上也曾出現過無序采摘和收購的情況,企業加工保障能力跟不上,大量果子被積壓。
為了不浪費一顆好果子,武都區積極引進加工企業,派專人到田間地頭指導果農嚴格按品種和成熟度適時錯時采摘;企業事先與每位種植戶簽訂收購協議,根據政府指導收購價敞開收購。種植與加工無縫對接,大大提升了油橄欖產業的經濟效益。
目前,武都區的油橄欖種植面積占全國的60%以上,鮮果產量占全國的90%以上,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油橄欖示范基地,已有159個貧困村1.01萬農戶、4.42萬貧困人口通過種植油橄欖脫貧。
在隴南,被當地人稱之為“搖錢樹”的,除了油橄欖,還有花椒、核桃。2018年,隴南的花椒種植面積達到251萬畝,產值46億元,其中武都區的花椒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縣區第一。全市核桃種植面積432萬畝,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二。成縣、康縣被命名為“中國核桃之鄉”。
隴南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趙亞軍說,隴南地形地貌復雜,氣候立體多樣,耕地少、坡地多,發展特色林果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年,隴南積極引導群眾合理開發生態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林果業,構筑了群眾脫貧增收的產業基礎。目前,以“三棵樹”為代表的隴南特色經濟作物總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左右,產值達180億元。
油坊壩飛出俏天鵝
陽壩自然風景區是位于隴南康縣的4A級景區。走進核心景區的天鵝湖畔,只見兩岸青山如黛,谷底碧水如鏡,天鵝游弋,水鳥爭鳴,美麗的田園風光令游人心曠神怡。
如今成為網紅打卡地的天鵝湖,原來的名字叫油坊壩。由于山高地僻,交通不便,油坊壩曾是遠近出名的貧困村。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旅游的發展,油坊壩變身“天鵝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渡畔水居農家客棧的主人劉樹斌告訴記者,他從2010年開始改辦民宿,眼看著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現在一年的接待量超過2000人。
昔日的油坊如今搬進了村史館,旅游服務成為天鵝湖新村村民的主業。全村開設了58家民宿和農家樂,旺季時能收拾出500張床位來,旅游業年產值350萬余元。家家戶戶手機上接民宿訂單、賣地方特產。
從油坊壩到天鵝湖的變遷,是康縣生態旅游發展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康縣立足縣情實際,發揮生態優勢,大力實施全域美麗鄉村、全域旅游景區等“四個全域工程”,從農村建設規劃入手,把村莊作為景點來設計,保護原始風貌、改善基礎條件,就地取材、依村就勢、因戶施策,全面推進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鄉村旅游開發,帶動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實現了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
岸門口鎮朱家溝村曾被收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45座古民居修舊如舊,潺潺溪水順級而下,千年麻柳喜迎游人;陽壩鎮花橋村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村民參與”的模式整合資源、招商引資,旅游設施不斷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像朱家溝、花橋這樣的旅游示范村全縣共建成69個,擁有2個國家級4A級景區和4個3A級景區,還有1鎮12村上榜“中國最美鄉鎮”。
近年來,隨著蘭渝鐵路全線通車、成縣機場建成通航,村村鋪上水泥路,縣縣修通高速路,隴南市徹底告別了不通“鐵公機”的歷史,為發展全域旅游創造了條件。截至今年11月,隴南全市累計接待游客2106.13萬人,同比增長24.3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1.47億元,同比增長26.43%。
鉛鋅礦挖出新景點
記者采訪的下一站是位于隴南徽縣郭家溝的金徽礦業公司。一路行來,沿路“金徽礦業景區”的指示牌格外顯眼。
原來,這座去年4月建成投產的鉛鋅礦,同時擁有了國家4A級景區的招牌。
“在收獲金山銀山的同時,我們堅決不能失去綠水青山。”金徽礦業黨委副書記范守明說,從籌建開始,金徽礦業就以創建中國一流綠色礦山為目標,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礦山建設的全過程之中,實現了礦山開采合法化、資源利用高效化、采礦作業清潔化、礦區環境生態化,著力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
這座達產后年選礦能力將達到150萬噸的鉛鋅礦,在建設過程中堅持開發和保護同步,修護山體護坡4萬多立方米,綠化面積80多萬平方米。為了避免露天采礦剝山皮的情況,金徽礦業采用了充填采礦法:將選礦后的尾砂尾礦、采礦廢石回填至井下采空區,不但最大程度避免了地表塌陷,提高了井下采礦安全作業環境,也大大減少了廢棄物對地表環境的影響。
地上花園,地下工廠。在看得見的綠色外,金徽礦業還利用一套自主研發的回水凈化新技術,讓工業用水直接全部循環利用,每噸原礦新水消耗量降至0.2立方米以下;生活污水經處理后用于綠化,實現了廢水零排放,水資源利用率達到100%。
挖礦“挖”出個新景區,體現了隴南人對綠色發展的追求。秉持新發展理念,隴南扎實開展環保專項執法檢查和“散亂污”企業及工業園區整治工作,堅決關閉了一批小礦山小煤窯小冶煉;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考核權重,實行生態環保“一票否決”;堅決拒絕污染企業的梯度轉移,沒有讓一家“三高”企業落地……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隴南重新成為大熊貓、金絲猴等國寶級動物的“天堂”。通過互聯網在線觀看金絲猴的野外生活,成為隴南人的賞心樂事。
“如果說缺乏工業支撐是隴南發展短板,那么繞過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則是我們的幸運。”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說,后發趕超的隴南要揚長避短,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這只能是一條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的路子。
今日的“隴上江南”,景色新,百業旺。今年前三季度,隴南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25.9億元,同比增長8.6%,增速居全省第二位。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5707元,同比增長10.2%,增速位列全省第一。生態美帶來百姓富,綠色發展的理念在隴南結出了豐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