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新華財經
近日,金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人、甘肅亞特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表示,金徽礦業堅持綠色發展觀、生態產業觀、科技創新觀、社會責任觀,在“兩山”理論的指導下,正推動礦山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打造中國綠色第一礦。
(圖為金徽礦業礦區)
堅持綠色發展觀
綠色礦山的核心在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現代綠色礦山,實現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交相輝映。地處甘肅省隴南市徽縣的金徽礦業在建礦之初,就確定了這樣一個最樸素、最基本的理念,即“不僅要改變礦業發展方式,更要改變人們對傳統礦山的看法;不僅要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更要找回全社會對礦山企業的尊重和應有的尊嚴,推動礦山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建礦之初,金徽礦業就確立“先要綠水青山,再要金山銀山”的綠色礦山理念,按照“高標準一次建成,避免今后打補丁”的原則,確立建設“生態型、環保型、安全型、旅游型、數字化”的綠色礦山目標,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資源開發全過程。
同時,金徽礦業堅持綠色勘探原則,實現資源勘查與環境保護一體化,盡最大可能減少資源勘查對環境造成的擾動。金徽礦業在勘查期間充分利用礦區原有道路,嚴格控制臨時占用范圍,有效減輕施工場區周圍的水土流失,選擇荒地或植被稀疏地帶開展作業,減少對植被的破壞,及時恢復生態環境,實現一體化管理。
堅持生態產業觀
在建設過程中,金徽礦業堅持理念創新,實現考察學習和綠色設計一體化。金徽礦業充分借鑒世界一流礦山企業的經驗,將生態產業理念融入礦山整體設計中,讓資源開發與生態和諧相統一,實現企業增效益、生態更和諧。
金徽礦業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原則,工藝設計生態環保,將礦石放在井下破碎,減少地面粉塵和噪音污染。將廢石、廢渣和尾礦充填采空區,有效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井下安全系數,最大限度減少了廢棄物對地表環境的擾動。
金徽礦業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進行無縫隙綠化美化。運輸道路定期灑水清潔,運貨車輛封閉運行,車輛進出礦區自動化高壓沖洗,確保環境干凈整潔美觀。目前,礦區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金徽礦業探索出了“礦區變景區、產業生態化”發展之路,成為名副其實的“地下工廠,地上花園”。
堅持科技創新觀
金徽礦業不僅在打造地下工廠、地上花園的美麗景區上做好“表面功夫”,更加注重在建設過程中、在技術層面以科技賦能,強練“內功”,堅持以創新驅動實現綠色高效。
金徽礦業成立研究院,建立協同創新基地,與多所知名院校開展技術交流合作并建立產學研基地,開展相關課題研究。通過對采選礦關鍵工藝的技術攻關,金徽礦業使采礦貧化率、回采率、回收率實現最優化,達到行業或國際領先水平。其中,浮選過程同步凈化提高回水水質的新技術,使選礦回水可直接循環利用,解決了國內外浮選回水循環利用率低的難題,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
此外,金徽礦業還聘請一大批專兼職的院士、教授、專家學者組成研發團隊,已建立起“聘人、用人、留人”的良好機制,吸引優秀的專家技術人才加入金徽礦業,組建具有大型礦山生產管理和技術經驗的強大團隊支持礦山的生產經營工作。
近年來,金徽礦業先后被評為全國首批綠色工廠、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綠色礦山,被授予首屆綠色礦山突出貢獻獎、全國綠色礦山重大工程一等獎。
堅持社會責任觀
金徽礦業堅持以“開一方資源,惠一方百姓,促一方發展”為己任,不斷為當地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金徽企業堅持以人為本、關愛員工,投資10多億元,在徽縣縣城高標準建成金徽關愛員工公寓,精裝修后員工拎包入住,入住家庭同時還享受物業服務、子女入托等數十項免費福利待遇。
金徽礦業先后在捐資助學、新農村建設、疫情防控、抗洪救災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幫助周邊村社改善基礎條件,已形成企地和諧發展、共融共贏的良好局面。據了解,金徽正能量公益基金會是由亞特集團董事長、金徽企業投資人李明先生和夫人杜楠女士發起成立的非公募性、非營利性慈善組織,現已累計捐贈投入10多億元,在教育、扶貧、殘疾人救助、新農村建設和員工困難住房等公益事業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同時,金徽礦業的綠色礦山建設成效得到了多方認可,全國綠色礦山萬里行、全國綠色礦山院士行、新時代綠色礦山發展論壇、甘肅省綠色礦山建設現場會相繼在金徽礦業舉辦,前來參觀學習者達5萬多人次,金徽礦業正對外輸出自己的“綠色經驗”和“綠色責任”。(分析師王恒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