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一区二区,一本一本久久aa综合精品,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日本特黄特色aaa大片免费

LOGO

新華網丨環境保護丨走進隴南,聽書記講“兩山”故事——甘肅隴南生態產業發展紀實
更新于:2023-11-15 閱讀: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11月深秋的甘肅隴南,仍然充滿生機與活力,清澈的白龍江水潺潺流動,清風拂過兩岸的橙黃橘綠,夾裹著花香撲面而來。這片“寶貝的復雜地帶”正憑借優質的生態基礎,厚植生態后發趕超潛力,讓“天然藥庫”“橄欖之城”“西部酒鄉”“綠色礦山”等一張張生態名片越發閃亮。


1212301439_16999322091381n.jpg

甘肅綠色明珠——隴南。供圖

 

 “2022年全市生態產業完成增加值129.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3%。”隴南市委書記張柯兵介紹,截至2022年,隴南以花椒、核桃、油橄欖、中藥材等精深加工為主體的特色產業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年產值達240億元以上。

  在礦山、冶金、新型建材、白酒工業、農產品加工等傳統優勢工業領域,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推廣應用清潔生產工藝,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4家,國家級“綠色工廠”4家,成功上市企業3家。

  在文旅康養產業上,培育“康養+農業、康養+醫療、康養+運動”等新興業態,成功創建官鵝溝國家級森林公園5A級景區,新增2個4A級景區、達到17個,28個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同時,隴南也積極擁抱數字經濟,創建大數據產業園,建成油橄欖數字農業、隴南綠茶質量溯源區塊鏈,全市網店數量達到1.4萬家,電商平臺入駐商家1300余戶,上架產品3萬余款,全年累計電子商務銷售額369億元。

  隴南作為甘肅的綠色明珠,多年來,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政治任務和底線任務推動實施,以實際行動貫徹“兩山”理論,不斷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為更深入了解隴南,生態環境部主管《環境保護》雜志社發起“講好生態環保故事”之綠水青山繪隴原媒體行活動,探尋生態隴南之路。讓我們走進隴南,聽書記們講述生態利民、生態惠民、生態為民的“兩山”故事。

  成縣:聚焦農業優先型、工業主導型定位

  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綠色發展之路

  距離成縣5公里的陳院鎮梁樓村,于2015年,計劃總投資5600萬元,規劃面積500畝,建立集特色水產養殖、休閑垂釣、果蔬采摘、動漫游樂等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示范合作社,立足于“三變+產業+旅游+扶貧”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實現全年產值達1100余萬元。合作社覆蓋農戶400余戶1500余人,其中結對幫帶貧困戶40余戶180余人,吸納周邊群眾務工就業超百余人,已經享受到了“綠色經濟”的發展紅利。

  “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兩翼’,只有‘兩翼’平衡,才能實現更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隴南市政協副主席、成縣縣委書記王文全講到,成縣聚焦“農業優先型、工業主導型”發展定位,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帶動“產業+”“文旅+”“互聯網+”,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高效轉化。

  成縣位于隴南東北部,有著全國第二大鉛鋅礦帶,位居甘肅省大理石儲藏量首位。同時,成縣還是長江上游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重要區域、甘肅南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這也使得其需集全縣之力、匯多方之智,探索“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之路。


1212301439_16999322879861n.jpg

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礦山”——祁連山水泥有限公司。供圖


  王文全介紹,為推動生態工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成縣加快工業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工程實施,落實數字賦能措施,引導工業互聯網、新基建、5G在工業領域深度應用。在今年前三季度中,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3.35%,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環保效益雙贏。其中,成縣祁連山水泥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和“綠色礦山”的水泥企業,2015年建成隴南電網第一座余熱發電站,年直接經濟效益3000余萬元,每年節約標準煤約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0萬噸,實現從“灰色制造”到“綠色智造”的蝶變。

  他介紹,成縣還將持續做好“大山”文章,依托“中國核桃之鄉”招牌,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產業,推動“成縣味道”由地方特色農產品向全產業鏈、高附加值的名牌產品轉變。同時,通過“互聯網+”拓寬農特產品銷售渠道,促進生態農業、生態加工業、生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電商全產業鏈各環節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2萬人,2013年以來累計銷售53.78億元。他表示:“成縣的最大優勢在生態,最大的出路也在生態。”

  徽縣:建設美麗之城

  打通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新通道


1212301439_16999323492651n.jpg

田河村的銀杏已換上“金裝”。供圖


  來到徽縣嘉陵鎮田河村,153株千年古銀杏已悄然換上“金裝”、鋪上“黃毯”,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觀賞。這塊“金招牌”,也為當地帶來了“綠經濟”,通過以鄉村旅游為基,美麗田園為韻,銀杏文化為魂,引進“銀杏夢谷”項目,計劃總投資1.2億元,可為游客提供“賞嘉陵美景、吃重慶愚火鍋、住民宿木屋”的鄉村旅游綜合體驗,每年將產生經濟收益700萬元。鄉村旅游正成為田河村的支柱型產業。

  隴南市徽縣縣委書記張立新介紹,近年來,徽縣按照“全域旅游”的發展思路,積極培育“旅游+”新業態,除“銀杏夢谷”外,同時推進嘉陵江峽谷群大景區、青泥蜀道旅游基礎設施項目,還舉辦了首屆金徽杯蜀道·青泥嶺山地挑戰賽等活動。目前,徽縣已建成4A級景區3個、3A級景區3個,星級農家樂122家。今年以來,全縣接待旅游人數143.2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41億元。



1212301439_16999323952051n.jpg

國家級“綠色工廠”——金徽酒廠。供圖


  據介紹,在古代徽縣還有著“西部酒鄉”的美譽,一方水土釀一方美酒,如今的金徽酒已有“中華老字號”、“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純糧固態發酵白酒”等多項認證。同時,作為國家級“綠色工廠”,金徽酒廠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將歷史文化、生態景觀融為一體,成為“四季都有景,處處不同天”的“花園式酒廠”,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每年接待數萬名游客。截至2022年,金徽酒業累計銷售額超過200億元,企業納稅超過50億元,提供直接就業崗位近4000多人,間接拉動2萬人就業。


1212301439_16999324624501n 拷貝.jpg

國家級“綠色礦山”——金徽礦業。供圖


  “徽縣已形成白酒釀造為引領,有色冶金、新型建材等多元發展的工業體系。”張立新講到,金徽酒與金徽礦業2家企業均已在A股主板上市。其中,礦區常青、地上花園、地下工廠的國家級“綠色礦山”金徽礦業,已成功探索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工業文明”的綠色發展模式,成為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是探索“兩山”轉化的先行者,礦山創新綠色發展的新路徑。

  兩當縣:發展生態產業 推進全域旅游

  根植綠色發展“源泉” 描繪綠色轉型新畫卷


1212301439_16999325090501n.jpg

兩當縣城。供圖


  一江七河,三省通衢。兩當縣是甘陜川大旅游圈的一顆明珠,既有北國雄奇又有南國秀麗,位于南北過渡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覆蓋率達76%,林木綠化率達87%,是宜居生態天堂、養肺勝地,同時紅色文化、人文歷史更是燦若繁星。

  “兩當要以生態為底色、文化為靈魂,把全縣當作一個大景區來打造。”隴南市兩當縣委書記郭省軍說道,兩當正按照“全域化布局、全要素構建、全產業融合、全季化體驗”思路,大力發展生態游、紅色游、康養游等旅游品牌,要形成處處有景致、村村有特色、戶戶能待客的全域旅游格局,游客能夠賞美景、看繁星、深呼吸、慢生活。


1212301439_16999325672191n.jpg

云屏鎮“鄉野拾光”體驗園。供圖


  兩當正以旅游為核心,推動旅游+文化、體育、農業、數字經濟等產業深融合發展。在云屏鎮一場農旅融合正在這山林間“上演”,憑借綠色山水的生態優勢,云屏鎮打造“鄉野拾光”體驗園,以農業種植、加工、生產、銷售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園區設置了住宿、游樂、科普、餐飲四個功能區,游客可晨起遠眺群山疊嶂,同時體驗戶外拓展、農事科普、親子互動、智趣運動等項目。栽下梧桐樹,迎來金鳳凰,“鄉野拾光”已從自身資金啟動到吸引外部資金援助,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增收,成為探索鄉村經濟綠色發展新路徑。

  郭省軍介紹,為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兩當念好“山字經”、唱好“林中戲”,正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形成“地下有藥、樹上有果、林中有雞、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魚、四季有花、村中有客”的“八有”山地立體農業新模式。各地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立足各鄉鎮資源特色和功能定位,建設產業基地,以當地特色山地農業產業,輻射帶動全縣生態產業化發展。同時,兩當以實現“全縣農民人均核桃花椒掛果樹各100株,核桃花椒掛果總株數達到1000萬株”的“雙百千萬”為目標,讓生態資源變成富民產業。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黃波菌業作為兩當縣左家鄉食用菌生態產業園的龍頭企業,也是甘肅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廣金、西坡、泰山等8個鄉鎮發展菌類產業,產品發完全國各地,日銷量最高達10噸以上。

  據了解,截至2022年底,兩當縣有中華蜜蜂養殖7.86萬群,蜂蜜年產量800噸,中藥材種植面積保持在8萬畝左右,核桃、花椒栽植總量達1000萬株以上,農家客棧、生態農業觀光體驗園達165家,全縣農村居民年人均山地立體農業收入達5000多元。

  “綠色生態是兩當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和最大品牌。”郭省軍表示,兩當要將綠水青山作為是永續發展的“源泉”,全力推動生態資源價值轉換,描繪出更加壯美的綠色轉型升級發展新畫卷。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種植環境和氣候十分挑剔油橄欖作為隴南的“市樹”,正不斷結出“致富果”,回饋隴南人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傾注的智慧與心血。接下來,隴南將全力推動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建設,厚植生態底色,擦亮金字招牌,描繪綠色未來。(新華網 陳延特)

(本文刊發于2023-11-14《新華網》和2023-11-16《環境保護·雜志社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