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三级一区二区,一本一本久久aa综合精品,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日本特黄特色aaa大片免费

LOGO

中國自然資源報丨山水為引,求解生態產業成長模式
更新于:2024-01-15 閱讀:

隴南,地處秦巴山區、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交接區域,是甘肅省唯一全境屬于長江流域的地區,這里物產豐饒、氣候濕潤,被地質學家李四光稱為“寶貝的復雜地帶”。

近年來,隴南市按照“生態保護優先、全面推進綠色發展”的思路,厚植“生態立市、產業富市、文旅興縣、品牌強縣”發展理念,依托獨特的氣候條件、優美的景觀風貌、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厚的風物特產,走出了一條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2年,全市生態產業完成增加值129.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3%。”隴南市市委書記張柯兵介紹。


綠林環城,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隴南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涵養區和水土保持區,是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重要的生態屏障,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之一。數據顯示,2022年,這里森林覆蓋率達45.27%,境內有嘉陵江、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四大水系,各類河流共9600多條;有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片區)、國家級濕地公園2個、自然保護區11個、森林公園10個,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9.2%;自然生長的樹種達1300多種,有大熊貓、金絲猴、藏羚羊等300多種野生動物。

擁有如此豐富的生態資源,堅定不移地走保護優先、合理開發之路成為了必然選擇。從這個認識出發,隴南市明確了“生態文明要快速推進,在綠色發展上走出新路子”的發展路徑。

近年來,隴南市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制訂出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環境保護責任規定實施細則(試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成立了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安全和保護巡察辦公室,全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和問責機制進一步健全;加快生態環境修復,堅持以宜林荒山荒坡和“兩江一水”流域的生態脆弱區等區域為重點,全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公益林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工程……一系列量身定做的生態保護舉措為隴南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隴南市成縣的青泥河上,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成群的水鳥拍打著翅膀,在藍天碧水的映襯下一派生機勃勃。青泥河流域的綜合治理,是隴南市大力推進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

記者在青泥河濕地公園看到,河道清淤及濕地公園場地平整、魚鱗壩圍堰工程正在作業。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濕地公園的建設將進一步改善青泥河防洪能力和河流水質,增加水域面積,進而修復植被生態、構建植物群落、提升生態效益。

得益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態修復工程的推進,來青泥河邊散步的人越來越多,還吸引了很多攝影愛好者來此專門拍攝水鳥,一幅景在城中、人在景中自然和諧生態畫卷正在繪就。


打造“綠色工廠”,價值顏值兼顧

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兩翼”,只有“兩翼”平衡,才能實現更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隴南聚焦“農業優先型、工業主導型”發展定位,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之路。

張柯兵介紹,隴南市聚力工業綠色轉型,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推動生態工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打造“鏈式循環、創新突破”的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資源利用率。

近年來,《隴南市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工作方案》《隴南市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實施方案》《隴南市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繼出臺,有序推進冶金產業、有色金屬產業、非金屬產業、農特產品加工業等綠色化改造,全市國家級“綠色工廠”達5家。

位于隴南市徽縣的金徽礦業是全國首批“綠色工廠”。記者在郭家溝鉛鋅礦看到,這里滿目蒼翠、鮮花遍地,看不到漫山塵土,也聽不到機器的轟鳴,難以想象這里是個年產150萬噸礦石的礦山企業。

“礦山綠色靚麗外表的背后,有著強大的科技支撐和先進的設計理念。”甘肅金徽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張世新說,郭家溝鉛鋅礦從項目籌備階段開始,就按照國家級綠色礦山標準,建設機械化水平高、自動化控制先進的節能環保型數字化綠色旅游礦山。

金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勇表示,相對于傳統礦山開采方式,綠色礦山是一種綜合考慮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影響的現代礦山建設模式,綠色環保理念貫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整個生命周期。

據介紹,郭家溝鉛鋅礦體探明鉛鋅資源儲量300多萬噸。在地下,采礦系統大量使用無人駕駛機械作業,將礦石粗破車間設在井下,避免了對地面的噪音、粉塵污染;采礦、選礦用水和尾礦回水全部封閉式循環使用,實現廢水零排放;同時把尾礦的70%用于充填采空區,提高回采率。這里還建成探礦資料完整、功能設施完善的巖心庫和融礦業文化、科普宣傳為一體的科技館。同時,企業投資1億多元種草種樹,無縫隙綠化美化,建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景觀景點。

地下和地上相結合,郭家溝鉛鋅礦建設中還融入旅游概念,打造旅游型礦山,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工業文明”的綠色發展模式,成為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


發揮山水優勢,“農業﹢”促產業發展

隴南市兩當縣地處陜甘交界的秦嶺山區,屬長江上游嘉陵江水系,森林覆蓋率居全省第一。

念“山字經”、唱“林中戲”,兩當縣通過發展生態產業,形成地下有藥、樹上有果、林中有雞、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魚、四季有花、村中有客的“八有”山地立體農業新模式。

兩當縣縣委書記郭省軍介紹,該縣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立足各鄉鎮資源特色和功能定位,建設產業基地,實現了“全縣農民人均核桃花椒掛果樹各100株,核桃花椒掛果總株數達到1000萬株”的“雙百千萬”目標,讓生態資源變成富民產業。

在兩當縣云屏鎮,一場農旅融合正在山林間“上演”。該鎮打造“鄉野拾光”體驗園,將農業種植、加工、生產、銷售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體驗園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成為探索鄉村經濟綠色發展新路徑。

隴南市委、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隴南一方面堅持科學規劃,高位謀劃發展藍圖。通過全方位頂層設計,圍繞構建“大景區﹢全域游”的布局思路和打造“文旅康養勝地”“中國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目標,編制了隴南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鄉村振興文旅康養百億產業集群實施方案》等規劃方案,繪制了隴南農旅產業發展藍圖。

另一方面,堅持政策引導,推動產業發展。制定出臺《隴南市文旅康養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每年安排2500萬元支持農文旅康養產業發展。同時,爭取省級鄉村旅游發展專項資金1360萬元,重點支持鄉村旅游發展。

此外,立足獨特山水資源稟賦,隴南市充分挖掘“土”資源,拓展農業多方面功能,重塑鄉村多元價值,把村莊空間從傳統聚居地拓展到休閑旅游、消費娛樂、農業體驗等功能聚集地。例如,武都區裕河鎮陽壩村推出“茶園私人訂制”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徽縣江洛鎮打造集生態種植、觀光旅游、特色燒烤、野外露營等元素為一體的“游龍稻香”田園綜合體,形成“以農興旅、以旅強農、農旅互促”的良好發展態勢。

(本文刊發于2024-01-15《中國自然資源報》)

vfd1000.jpg